自2023年起,中国五星级酒店数量以每年几十家的速度锐减,截至2024年三季度仅剩736家,较2019年的845家减少近13%。这一趋势在2025年持续发酵,背后是房地产资本退潮与消费需求分化的双重冲击。
1、地产逻辑失效,豪华酒店沦为“负资产”
五星级酒店的兴衰与地产行业深度绑定。过去,开发商为获取土地资源,常配合地方政府建设豪华酒店以提升区域价值。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企债务压力加剧,原本靠地产利润补贴的酒店业务成为“拖油瓶”。以富力地产为例,其接盘的万达系酒店累计亏损超60亿元,最终被债主接管68家资产。碧桂园、华侨城等房企亦纷纷甩卖酒店资产,但市场接盘意愿低迷,北京索菲特、佛山希尔顿等多次流拍。
2、需求端萎缩:商务退潮与消费降级
五星级酒店的核心客群——高端商务旅客需求持续疲软。2024年制造业PMI低迷、金融业降薪裁员、建筑业收缩,导致企业差旅预算大幅削减。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酒店商旅需求占比从60%降至50%以下,一线城市高星酒店平均房价(ADR)同比下降3.7%-4.2%,入住率(OCC)下滑2%-4%。即便三亚、云南等传统旅游目的地,暑期高端酒店空置率攀升,房价同比下跌10%-15%。
二、中高端酒店“伪饱”:规模扩张与利润承压的悖论
尽管中高端酒店被视作行业新引擎,但2025年的市场表现呈现“量增利减”的撕裂局面。
1、规模狂飙下的投资热潮
中高端酒店成为资本竞逐的主战场。2024年,3-5星中高端酒店新增客房46.9万间,接近2019年同期的69%;亚朵、美豪丽致等品牌逆势扩张,后者3.0版本签约数突破310家,单房造价压至12.5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9年。华住、锦江、首旅等头部集团中高端市场份额分别达46.4%、58.7%、27.5%。
2、业绩隐忧:增收不增利的行业困局
规模增长未能转化为利润提升。2024年,国内酒店行业RevPAR(每间可用客房收入)同比下滑3%-5%,中高端酒店ADR(日均房价)下降1%-3%,以价换市现象普遍。华住、锦江等头部企业营收微增,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0%-25%,中小型连锁及单体酒店生存压力更大,运营成本涨幅达15%。国际品牌如万豪、希尔顿在华RevPAR亦下滑2%-5%。
三、结构性矛盾:供给过剩与需求分化的深层博弈
1、供给端“大跃进”与需求端“慢复苏”
2024年新开业酒店2.3万家,客房数量恢复至2019年的103%,但旅游人次仅恢复89%,人均消费低于疫前水平。中高端酒店扎堆改造存量物业(如老旧酒店、地产项目),但同质化竞争导致溢价能力削弱。以华住美仑家族为例,单店改造成本仅370万元,但需面对区域内数十家同类品牌厮杀。
2、消费理性化:从“为品牌买单”到“为体验付费”
消费者对中高端酒店的需求从硬件转向服务与情感价值。携程数据显示,20%的差评源于客房用品质量;奥维云网调研指出,智能化、绿色化、细节体验成为新刚需。美豪丽致3.0通过“海底捞式服务”(如免费茶歇、定制化体验)实现溢价,但其成功依赖精细化运营与成本控制,非所有品牌可复制。
四、破局路径:从“内卷”到“进化”
1、存量改造:轻资产与差异化突围
头部品牌加速整合老旧物业,通过模块化设计、属地化采购降本。例如,亚朵“千店计划”聚焦区域文化植入,美豪丽致3.0允许业主融入本地元素,以“一店一策”提升竞争力。
2、技术赋能:智能化与绿色化降本增效
引入AI客服、能源管理系统降低人力与能耗成本,智能卫浴、灯光系统配置率超60%,成为中高端酒店标配。同时,政府政策推动智慧旅游场景落地,为技术升级提供支持。
3、服务溢价:从“标准化”到“人情味”
中高端酒店竞争核心转向“人心争夺”。美豪丽致通过员工激励机制(利润分红)提升服务主动性,洲际、万豪则加码奢华品牌,以会员体系与专属体验巩固高端客群。
尾声:分化时代的生存法则
2025年的中国酒店业,五星级酒店退潮与中高端酒店伪饱并存,本质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竞争”转型的阵痛。洛桑酒店管理机构亚太区首席顾问、乐享会全球分时度假副总裁夏子帆表示。短期看,市场需消化过剩供给;长期看,唯有精准定位客群、强化服务内核、拥抱技术变革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高端餐饮的倒下与崛起同时发生,市场最终会筛选出真正的赢家。”对中高端酒店而言,规模扩张只是起点,价值重塑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