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的举措绝不仅是产品的适老化改造,而应该是全面高品质和多元化发展,为此旅游企业需要认真研究老年旅游需求和家庭出游特征,打造友好型住宿环境、精细化服务体验等更具针对性和包容性的旅游产品和营销策略。
1.老龄化是未来较长时期基本国情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全世界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数据库显示,2023年全世界有11.46亿60岁以上老年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4%。预计20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长到21.05亿,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2%。
2024年我国有3.10亿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预测,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5.04亿,将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据联合国预测,2024-2050年间我国0-14岁、15-24岁、25-64岁年龄组人口将分别减少45%、50%、19%,而65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87%。
图1 1950—2100年中国总人口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
图2 1950—21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
图3 1950—2100年中国总人口分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
2.老年旅游是银发经济增长最快领域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产业在发达国家已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据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测算,2018年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美国总人口的35%,但他们以消费、就业和纳税等方式贡献了8.3万亿美元的生产总值、创造了8860万个就业岗位,分别占全国GDP和就业人员数的40%和44%。据预测到2050年,美国中老年经济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到26.8万亿美元。其中的中老年旅游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将从1.18万亿美元增长到3.95万亿美元。
“十四五”时期,我国1962—1975年“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年期,平均每年有2000万人退休,我国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预计2025年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年人将超过1亿人。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我国老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将达到10.05亿人次,老年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1.14万亿元。
3.老龄化给旅游业带来创新发展机遇
世界旅游组织在《人口变迁与旅游》中详细研究了老龄化背景下的旅游市场趋势。旅游业应该将老龄化看作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可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旅游企业应认真研究老年旅游需求和家庭出游特征,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包容性的旅游产品和营销策略;老年旅游者有更多的休闲时间,能够协助熨平旅游业长期存在的季节性波动;老年旅游者对文化、康养等的特殊关注,能够促进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老年旅游者对无障碍设施、精细化服务的需求,事实上能让所有旅游者受益。因此,老龄化给旅游业带来的绝不仅是旅游产品的适老化改造,而是旅游业的全面高品质和多元化发展。
1.新一代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需求特征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旅游者是小众、弱势的旅游群体,为了保障他们的旅游权利,长期以来将老年旅游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在积极推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老年旅游者群体显著扩大,并且新一代老年人展现出了更好的健康条件、更充裕的休闲时间、更新的消费理念、更频繁的出游意愿和更强大的消费能力,老年旅游者逐渐被看作最重要的旅游市场之一,老年旅游也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增长引擎。
香港贸发局2019年在调研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和沈阳等六大城市的中高收入老年人群后发现,中国新一代老年人具有了全新的消费观念和需求特征:旅游成为退休生活重要内容,受访老年人平均每年进行8次国内旅游、1次出境旅游,每次旅行花费在数千元以上;老年人消费能力提升,有75%的受访者表示近年来养老金有所增加,有54%的受访者表示近年来房产升值了;老年人消费档次提升,有84%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使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有71%的受访者希望使用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消费标准从追求性价比转向追求品质和服务;老年人在线活动增加,受访者每周与亲戚朋友在线交流3.81次,远高于每周进行的1.83次面对面交流,在线购物、社交、学习和娱乐已逐步成为老年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更为独立的养老理念,更多的受访者开始接受社区、机构等养老方式,减少对子女照顾的依赖,更多依靠自身和社会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
2.老年旅游偏好日趋多样化和品质化
老年旅游者更重视旅游核心价值。老年旅游者更为看重旅游产品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更加重视旅游的康养和研学功能。我国65岁以上的城镇国内游客按旅游目的分组,选择观光游览和养生保健疗养的分别为44%和4%,远高于城镇国内游客29%和1%的平均水平。
老年游客拍摄中国寺庙旁的石狮
老年旅游者更重视旅游文化内涵。老年旅游者有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因此更为看重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情感互动,旅游的文化和教育体验,旅游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交流,对历史型、怀旧型旅游产品情有独钟。
老年旅游者更依赖社会公共服务。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并且大多患有慢性疾病,在旅游过程中对安全问题更为敏感,更依赖无障碍环境的支撑,更需要医疗和健康等服务的保障,也更倾向于乘坐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老年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
老年旅游者更青睐专业旅行服务。为了获取更好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度,老年人更多地通过旅行社组织方式出游,特别是高龄或单身的老年人。我国65岁以上的城镇国内游客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占21%,远高于全国平均6%的水平。
老年旅游者更重视旅游经验交流。老年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来源更多地是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亲口推荐。老年人也乐于向外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旅游体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抖音、小红书、微信等线上平台已经成为老年人交流旅游信息的重要媒介。社会网络营销是老年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方式。
老年旅游者需要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康状况较好的活力老人更加看重旅游的预防疾病、文体休闲等功能;具有慢性疾病和轻微失能的老年人,更为看重旅游的中医健康、辅助医疗、康复疗养等功能;处于失能状态的老年人,则通过异地养老、候鸟旅居等方式来获取最具性价比的养老护理服务。
老年旅游者需要更具品质化的住宿。在传统旅游住宿设施需求基础上,老年人更重视安全与健康保障,强调无障碍设施和紧急医疗支持;老年人更重视舒适与便利性,强调交通区位便捷、生活配套完善;老年人更重视社交与精神需求,强调社会交往空间和活动导向场景;老年人更强调经济与品质均衡,青睐高性价比产品,厌倦营销套路和价格陷阱;老年人更重视数字技术与传统服务融合,既需要智能辅助设备,又依赖传统人工服务。
1.打造老年友好型旅游住宿环境
进一步完善星级饭店、绿色饭店、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精品旅游饭店和饭店管理公司等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快推进老年友好型旅游住宿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通用设计理念,加大前厅、客房、餐厅、吧室、会议康乐设施等硬件设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力度,重点消除不同场景转换过程中的“有形障碍”,打造全过程无障碍的老年旅游住宿环境。强化老年旅游住宿的科技支撑,探索康复辅助器具、健康监测产品、养老监护装置、服务机器人等智慧适老产品在旅游住宿业的试点试用。
2.提供精细化旅游住宿服务
旅游住宿场所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身心需求,提供“需求导向”的精细化旅游住宿服务,并将此作为改进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
旅游住宿企业可根据老年人需求特点增强研学教育、历史怀旧和情感互动等文化体验,在旅游住宿产品设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和养生功能,实现住宿和康养的有机结合。旅游住宿企业应严格遵守商业诚信原则,简化服务流程,去除无必要的“营销套路”,杜绝养老诈骗行为。
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客群的旅游住宿企业应充分保障老年人安全,有必要的医务工作者和紧急救助设施,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有完备的应急预案,并配置充足的服务人员,主动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帮助。
3.促进旅游住宿目的地化发展
依托核心旅游住宿设施,探索建设老年旅游目的地,在满足老年人“住宿可进入性”前提下,解决老年人“活动可游玩性”问题,系统提升老年旅游的吸引力、配套性和舒适度。
推动老年旅游住宿与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基于不同生命历程阶段老年人需求规律,开发适合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旅游住宿产品,针对老年人的积极生活、疾病预防、医学治疗、康复疗养、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健康需求,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老年旅游住宿产业链条。
推动老年旅游住宿与生态、农业、文化、体育、教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形成包括老年旅游住宿、老年“旅游住宿+”产品、老年“+旅游住宿”产业在内的老年旅游住宿产品谱系。
4.推动旅居住宿社区化发展
基于老年人长居康养生活需求,探索老年旅居住宿的社区化发展路径,结合城乡社区15分钟公共服务圈,系统性整合餐饮服务、零售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和教育服务等便民生活服务,策划丰富的社会活动并构建社会关系网络,打造老年友好生活环境,提升医养结合服务,建成老年旅居者的理想养生空间。
引导老年人增强社会参与获得社会尊重,创新“候鸟人才”“旅居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积极组织老年人在旅居过程中参与公益慈善、研学教育、自助互助、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营造关爱包容、积极健康的老年旅居氛围。